《小丑》:燈光與顏色的巧思 JOKER: of Colors and Lights

Evelyn Y
8 min readOct 23, 2019

--

《小丑》在劇情上編織細緻,精準描述資本社會下的階級壓迫,其色彩與光線的美學也值得玩味。

於今年十月上映的電影《小丑》在全世界引起了轟動,除了「小丑」一角本身就充滿關注與爭議外,其背後象徵的社會結構、人性描寫、行為分析等都是各大報章雜誌、論壇討論的重點。

而我今晚終於前去公館「朝聖」這部電影,說實在的,從七月在德國電影院看《蜘蛛人》的時候,就已經有看到小丑的預告了,我那時候還很驚嘆,想說怎麼有配樂和劇情都這麼吸引人的電影,轉過去問我朋友:「What’s the movie?」才知道原來神片小丑要在十月上映。廢話這麼多,我只是想表示我已經等三個月了!

但因為整部片討論度實在太高,我還是有一直瞥到什麼精神分析、社會結構,連色彩分析都有被「透」到……沒關係,至少我都沒有點進去看大家的評論!所以這篇文章我想談的是我看《小丑》發現的色彩運用與光線變化(我還沒有準備好談論背景架構和角色分析XD)

關於「對比色」 —

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,導演的手法巧妙在於,一個畫面不會讓太多顏色同時出現,片中七彩繽紛的畫面,只有亞瑟上脫口秀的時候、示威遊行的時候、耍花招恐嚇小孩的時候,其餘80%的畫面,都是由藍色與黃色、紅色與綠色這兩組顏色進行對比。

(pc: imdb)
(pc: imdb)

不過說到色彩,有些關於顏色的簡單概念可以先了解。

顏色是由三個元素組成:色相(Hue)、飽和度(Saturation)、明度(Value),電影既然是由無數個畫面接連呈現,那其中的色彩配合就會扁決定性的角色、決定電影的氛圍。

有些電影採取和諧色調,譬如喜劇或是浪漫電影,使用各種相近色配置在一個畫面中,觀眾在觀看時就會覺得畫面很舒服、觀影時能放鬆;有些電影會在某些畫面使用單一色調,來表達一個畫面中最主要的情緒,可能是快樂、寧靜或是悲傷;有些電影,如今天討論的《小丑》,就是使用第三種方式 — 互補色構圖,讓畫面呈現強烈的衝突感;有些電影會使用限制色,意即用特定某幾個顏色來做為意象。

當然,並無所謂「一部電影只能用一個色彩原則」的規定,在《小丑》裡,大概就有用到兩、三種色彩配置方式,我想用幾幕來介紹。

「小丑的造型,在一開始就與社會的單一色調呈現對比。」

(pc:imdb)

小丑一開始就戴著假鼻子、假髮、穿著突兀的服裝鞋子,在路邊舉牌招呼客人。他的妝是以慘白的石膏粉做基底、咧嘴紅唇,再加上螢光綠色的爆炸頭,紅與綠,就是最明顯的互補色,這就是為什麼這個造型能引人注目。然而,巧妙的是,聖誕樹也是紅與綠的配色,但這樣的組合用在小丑身上是荒誕、邪門、詭異,在聖誕樹上卻完全相反。

不過,不只是上班的時候,下班後的亞瑟也與周遭背景呈現對比。從衣服來看,高譚市的上班族幾乎都著黑色、深藍色等套裝,所以整個城市的調性是冷淡與無情,但亞瑟最常穿的外套與長褲卻是卡其色與黃色,是讓人感到溫暖的顏色,可見導演在這裡想做出的對比,是高譚市上層社會的冷酷與底層人民的單純無知。

(pc:imdb)

另一非常經典的畫面,出現在電影中段,亞瑟下班要回到他郊區的老公寓時。在電車上,首先出現了三個剛喝完酒、微醉,還不斷調戲車廂中唯一一名女性的上班族男性。

亞瑟感受出他們的惡意,但卻因為不知如何出手救援(亦或是矛盾)而開始大笑。若有觀看《小丑》的人就會知道,他大笑不是因為好笑,是因為悲傷或害怕,然而這一笑,就惹上了這三個年輕人。當然,劇情在這只是略作解說,因為重點是在於,亞瑟穿的是黃色與酒紅色,年輕人穿的是黑色,象徵了兩種截然不同的人格寫照。

電車上(pc: imdb)

如果沒辦法用話語好好表示,那就用服裝與顏色呈現。我想,這是導演在作品處理上的雙重意涵吧!

「亞瑟家中也有真實與虛假的顏色對比」

亞瑟與他的母親住在一起,全憑他扮演丑角來掙微薄的薪水,然而這樣還不是最辛苦的部分,因為他的母親潘妮不知是否有精神上的問題,還把人生最後的希望全部寄託在市長候選人Thomas身上。

而這樣的困苦,導演是怎麼呈現的呢?

Arthur and Penny(pc:imdb)

其實應入眼簾的第一幕,導演是把小丑的家佈置的很溫馨的,壁紙甚至是用桃紅色的喇叭花,配上暖黃色的燈。而他的母親身穿粉色睡衣,聲音也很甜美,呈現出對於生活或社會還抱持的最後期待。

但這樣溫馨的畫面大概也只持續了一分鐘,下一幕亞瑟就把燈熄了,只留下電視裡慘白的光線映照在狹窄的房間中。

(pc:imdb)

而除了在客廳中的暖色調、冷色調對比外,他母親的房間也與外面的空間呈現對比。潘妮的房間也是粉紅色調的,跟她本人一樣,散發著某種天真與對生活的期待。

所以,什麼是真,什麼是假呢?更確切的來說,什麼是虛構的,什麼才算是現實?但好像也不是那麼重要了。

關於光線 —

談完了對比色,另一讓場面呈現反差的就是光線的設定。

導演陶德菲利普( Todd Phillips)善用光線的照射方向、明暗等表現劇情裡的希望與絕望、快樂與悲傷的對比,譬如有好幾次小丑單獨在房間或走廊上時,光線就是從窗外照射進來的,但室內反而毫無光亮。

但外頭的光,也不是真正的陽光,通常是夜晚中的路燈透過窗戶透進來的光線,所以那是真的希望嗎?還是那只是虛假的善意?

就我自己的觀察而言,整部片出現自然光的片段並不多,只有在醫院與某次搭公車時,有真正的陽光灑落在小丑身上,大概是對他(或甚是其他低層的高譚市民)而言,有沒有陽光都沒有差別了,因為陽光不會帶來真正的快樂,黑暗才是現實,所以灰色調是小丑全片的重心。

再來,是光線的方向。

光線從來不會直接地打在小丑身上,或是片中的任何人身上,總是從側邊或是背光呈現,讓觀眾感受到強烈的沈悶感,因為再怎麼期待陽光的出現,都是徒勞。

不管從警車、公寓、公車,或是就直接把場景設置在巷子裡,光線彷彿都訴說著高譚市不存在的溫暖與希望。

但巧妙的是,若光線在幕中代表的是某種希望燃起,那在那個當下的小丑,往往是犯罪了或是化了濃妝、起而反叛權威之時。像是上方圖片,亞瑟坐在警車裡,與警員進行著諷刺的對話 —

「別笑了,看你做的好事!」

「不覺得這一切都很美嗎?」亞瑟回答警察,眼中泛淚、笑聲卻迴響在警車裡、在我們耳邊。

當亞瑟在後台等著脫口秀主持人莫瑞(Murray Franklin)介紹他出場,抽著菸、化好妝,光線也並沒有照射在他身上,化妝鏡上的燈泡只照著他的背影,就算是看著鏡子的他,螢幕裡還是只呈現倒影,並不是直接的照亮五官。

除此之外,當鏡頭特寫小丑的臉時,也都是單邊明亮,另一側總是被陰影籠罩。

這篇文章大概先談到這,《小丑》一片充滿了值得探討的細節,而其美學細節在光線與色彩上,已經做出了非常傑出的呈現。我目前僅就自己粗略的觀察及一些理論的參考,寫出讓我佩服不已的幾個觀點,最後,附上片中的經典名言及核心理念,希望大家都去戲院觀賞《小丑》,體驗視覺與心靈的全面衝擊。

“ Put on a happy face.” — Joker (2019)

(2019/10/23, Evelyn Yang)

--

--

Evelyn Y

Taiwanese journalist. Cares about a lot of things, sometimes too much. evelyn.cartoon@gmail.com / Journalism / Film / Notes from life